从出口商品到“出口”标准我们还差什么-ag凯发k8国际
从出口商品到“出口”标准我们还差什么
发布日期:2016-09-12 来源:admin
9月9日到14日,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大会在北京召开,这个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全体大会时隔17年再次走进中国。
17年,中国发生了太多变化,国际标准化工作也一样。“以前,外国人形容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是‘3s’:smile(微笑)、silence(沉默)、sleep(睡觉)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谈不上什么话语权和影响力。”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“此次承办iso大会,我们要让他们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。”这是很多中国标准化专家的共同心声。这心声,有自信,但也不乏忧虑。
从“被照顾”到“被瞩目”
国际标准被视为世界通用的“技术语言”,已成为消除贸易壁垒、促进国际贸易的有力工具。在标准领域有一句话:谁制定标准,谁就拥有话语权;谁掌握标准,谁就占据制高点。国际竞争中,更是如此。
1999年我国第一次承办iso大会,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极大促进了我国国际标准化的发展。但回首十多年前,我国国际标准化一直处于跟随状态,声音微弱。“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标准组织对中国很热情,积极鼓励我们多参与和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。”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,他们觉得有一种“被照顾”的感觉。
如今,这种“被照顾”变成了“被瞩目”。
目前,由中国专家担任的iso和iec(国际电工委员会)技术机构主席、副主席达56个,秘书处79个,位居全球第6位。2008年中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,2015年中国专家首次就任iso主席。目前,由我国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474项,其中270项已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,涉及各个领域。这些数据与2011年相比,都是十多倍的增长。相对应的是,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。
“如今,我国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被世界各国所瞩目。”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,中国专家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也早已不是“3s”,变得十分主动、活跃。国外专家经常会先问:你们中国在这个方面是什么情况?有没有什么意见?
“经过这么多年发展,我国各种技术能力大大提升,可以发声的地方越来越多。”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冯超说。
国际标准成为战略性资源
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并担任重要职务,在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、打破贸易壁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,西方国家加强贸易保护,对技术性贸易壁垒、劳工标准、绿色壁垒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。2015年,我国出口工业品遭退运40274批,除了质量问题之外,标准问题带来的贸易壁垒不可忽视。
“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回归、再工业化等政策,国际标准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资源。”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。比如,美国颁布质量促进法案,将标准列入国家全球战略;德国实施“工业4.0”计划,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;日本由首相牵头,研究制定国际标准综合战略。
冯超有同感。担任iso盘条钢丝分技术委员会主席的他,在组织制定盘条钢丝领域国际标准工作时,发现有4名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某一项标准的意见非常一致。后来他发现,这4名不同国家的专家均来自同一家跨国企业。“这家企业为了保证自己在该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,找了不同国家的分公司,分别派遣代表参加会议。”
iso金属与合金腐蚀技术委员会有12个工作组,分别负责该领域不同标准的制定工作。“某个国家在每一个工作组都派有一名专家长期跟踪,哪个工作组的负责人卸任,他就抓住机会想方设法顶上去。”冯超说。
国际标准已从传统制造业扩大到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,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输出国际标准的方式,来保障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。标准的制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。以前是先有成熟技术,在该技术的基础上制定标准。现在是标准先行,通过标准来引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。
国际标准已从传统制造业扩大到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,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输出国际标准的方式,来保障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。标准的制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。以前是先有成熟技术,在该技术的基础上制定标准。现在是标准先行,通过标准来引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。
比如在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技术尚未成熟时,有关国家便已开始研究制定充电接口标准,并力推成为国际标准。“成为国际标准后,倒逼你不得不采用他的标准,而标准后期还涉及一些技术专利问题,你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都要受他影响。”冯超表示。
像重视专利那样重视标准
然而,面对国际标准领域的激烈竞争,我国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。
然而,面对国际标准领域的激烈竞争,我国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。
“我国的国际标准化活动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,没有形成合力。”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指出,许多国际标准化活动是这样一个行动逻辑:企业觉得某个产品需要走向国际,但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,于是着手做国际标准。政府、产业、企业、科研机构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,各方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。
而且,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意愿也并不强烈。“很多国际标准组织的负责人都来自国外的大企业,但鲜见中国企业家的身影。他们觉得做标准化工作会牵扯很多精力,不能为企业本身带来直接效益。”冯超说。
而且,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意愿也并不强烈。“很多国际标准组织的负责人都来自国外的大企业,但鲜见中国企业家的身影。他们觉得做标准化工作会牵扯很多精力,不能为企业本身带来直接效益。”冯超说。
这也折射出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另一困境:人才不足。国际标准化人才是复合型高级人才,既要求专业技术精、熟悉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、外语水平高,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说服能力,有一定的国际影响。这种人才很难吸引过来,也很难留得住,使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。
据了解,我国已制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,对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中国专家和后备人才,未来五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。国资委在央企考核管理办法中,将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与获得国家科技奖、国家专利金奖并列作为三大加分因素,激励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。“这是一个重要导向,所有企业应该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,就像当初对专利的重视。”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。